文革十年(1966-1976),杭州黃龍洞景區(qū)被誣蔑為“四舊”(注1)而遭到破壞,封閉久矣。造反派將水池巖壁上的噴水龍頭砸毀,院內(nèi)的亭廊樓閣,或年久失修,或因人為損害而倒坍,整個景區(qū)一片荒蕪,慘不忍睹。
黃龍洞的修復
改革開放后,政府決定整修恢復,可是如何著手呢?經(jīng)過多年動亂,幾代人的逝去,大家茫無頭緒。原來黃龍洞該是個什么樣,如何才能恢復原有面貌?成為一個難題,林正秋對杭州史有研究,有過著述,聲名在外,于是乎,人們找到了他。林在杭師院從事地方史教學與古籍研究,人們上門來求教,林聽說了,僅管教學與科研任務很忙,二話不說,一口應承下來,根據(jù)自己專業(yè),搜集資料,尋找史冊上關于黃龍洞的記載。
黃龍洞位于棲霞嶺后山麓上,從西湖畔的岳廟后一條山徑上去,一直往里走,二山夾峙,翠竹千竿,清幽超脫,過劍門關、紫來洞、白沙泉,二里許可達。
黃龍洞,又名無門洞。傳古代僧人名慧在此開山修行。
一日,驚雷山裂,有清泉自石中而出,傳有黃龍隨慧開而來,因名。
在宋元明以及清代初期,黃龍洞是一個佛家寺院,到了清代中后期改為道觀,至民國時,已經(jīng)成為一個遠近聞名的道教宮觀勝地。
解放后,黃龍洞寺院由園林部門接管,整理庭院,綠化環(huán)境,修繕亭廊樓閣,建設成為一個游覽景區(qū)。只是文革時,黃龍洞景區(qū)慘遭嚴重破壞。
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后期,由于多年來狂風暴雨式的政治運動,人們心有余悸,“寧左勿右”思維方式徘徊不去,恢復工作一直停滯不前。
林正秋依據(jù)史料,大膽地為黃龍洞恢復提供了可靠數(shù)據(jù),并提出開發(fā)設想方案,修繕門樓、大殿等,重塑龍頭,恢復黃龍吐水景觀,利用原有基地,種植方竹。
林為黃龍洞恢復所做的努力成為他首次將史學作為工具為社會服務的一次嘗試,也是他后來從事旅游規(guī)劃進行的試水。迄今為止,園內(nèi)仍豎立著一塊他撰文的碑記,作為那個“撥亂返正”時代的見證。
西湖研究初始
自古以來,只要說到杭州,人們就會想到西湖,美麗的湖泊成為杭州的一張靚麗名片,旅游事業(yè)也就成了歷代杭州經(jīng)濟的支柱產(chǎn)業(yè)之一。
林正秋始終不渝地將對西湖景區(qū)文化研究放在其它科目的首位,只是多年以來連續(xù)不斷的政治運動,在一切以“階級斗爭為綱”前提下,幾代市民對西湖文化了解甚少,年青人幾乎一無所知。雖然文革已經(jīng)結束,但是人們?nèi)孕膽芽謶?,極左思潮,依然徘徊不去。
一九七八年前后,林正秋在《杭州日報》(下稱“杭報”)上相繼發(fā)表了《古代的靈隱寺》、《平湖秋月》、《三潭印月》三篇短文,扼要介紹了這幾個西湖最著名的景點。
有一次,歷史系辦公室王主任見到林,說道:“你在杭報上發(fā)表的那幾篇稿子,我們可是幫了大忙的。”
林感到奇怪,自己的寫作,也沒有請教過他們,怎說“幫了大忙”呢?
王主任說:“報社先前有人來調(diào)查過你了,主要是政歷問題(政治歷史),我們向報社推薦了你?!毖酝庵?,系辦公室主任為他說了好話,林才能獲得發(fā)表那些文章的機會。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后,一個作者想要在報刊上發(fā)表文章不容易,撇開文章內(nèi)容與寫作技巧不談,重要的是,刊載文章必須本人單位開出介紹信,說明這個作者沒有任何政歷問題才行,即使,一篇僅千字的知識性短文,也有相當難度。
這些文章的撰寫,成為林正秋普及西湖文化、研究杭州城市經(jīng)濟的前奏之一。
一九八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編輯找到了杭州大學歷史系的鄭云山教授(注2),向他約稿,撰寫《西湖史話》一書。此書完稿時間要求較緊,鄭老師有教學任務,他找到了林正秋與龔延明二位教師一起參與編寫。
林想了想,說道,杭州歷史與西湖文化密不可分,建議將書名改為《杭州與西湖史話》,因為杭州這座城市與西湖歷史,難分難解,出版社采納了他的主張。
勘查與研究
林正秋是一名史學教師,或者說,一個研究歷史的學者,與眾不同的是,他將所學歷史專業(yè)與經(jīng)濟建設結合起來,努力將史學與當代建設相融合。黃龍洞的那次實踐只是一次小小的試水,最初階段應當是在一九八一年開始的全市性文物大普查。
全市文物大普查
經(jīng)過數(shù)十年連續(xù)不斷的政治運動,西湖周邊大批文物慘遭摧毀。
那次文物普查,成為繼文革之后,第一次全市性大規(guī)模的文物排查,勘查一下,哪些文物已消失?哪些尚且殘存?哪些需要修補?進行一次摸底工作,為今后杭州與西湖的恢復、建設與發(fā)展做一次預估,才能做到腳踏實地,心中有數(shù),為后續(xù)大規(guī)模的建設做個鋪墊。
文物大普查,也是為評選首批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做了一個熱身。
“文物普查”由市園林文物局主導,杭大歷史系、杭師院歷史系師生共同參與具體工作。就林個人而言,在全市范圍內(nèi)進行地面文物勘查,想到最多的地方莫過于西湖周邊地區(qū)一些歷史遺址的殘存與現(xiàn)狀,尤其是鳳凰山麓的南宋皇城與雷峰塔遺址的勘查工作了。
普查開始以后,他想借這次機會做一個調(diào)研,將古籍中關于皇城記載與現(xiàn)狀進行一次對比,以便為今后西湖旅游的重建與開發(fā)建設提出個設想。
從歷代杭州的方志與古籍記載中,有關鳳凰山詩文的存量最多,最容易讓人感懷,不言而喻,開發(fā)鳳凰山南宋皇城遺址,可以說是圓了一個杭州人的千年夢想!
因為那個地方承載了古人對于杭州這座城市太多的記憶。
好在時任園林文物局的施奠東局長與文物處周建萍處長,以及高念華這些人與林有過溝通,在工作中,時有交流,經(jīng)常與他討論文物歷史知識,大家比較好協(xié)調(diào)。
林正秋擔任杭師院普查隊的隊長,先在歷史系挑選了二十幾位對文物有興趣以及熱心于公益事業(yè)的師生共同參與,師院普查隊主要負責市域內(nèi)的西湖區(qū)與江干區(qū)二塊的勘查任務。
勘查西湖文化的首選之地,南宋皇城遺址
多年以來,林在教學實踐與研究杭州古代文化時,對西湖周邊的文物相當關注,他對西湖園林的地面文物已經(jīng)有了若干積累,做起來障礙不大。
他們先從西湖邊的南山路與鳳凰山一帶入手,此地塊文物遺址積淀最深。
林說,我一個人先跑到鳳凰山麓踏勘,那里是省軍區(qū)司令部駐地。
解放前為一個寺院所在地,到了四十年代末,廟宇已經(jīng)荒廢,一群乞丐住在里面。
解放后,成為部隊的駐地。有一天,林正在軍區(qū)周邊勘查地形,一位士兵見了,很奇怪,過來詢問。
林說,我是杭州文物普查隊成員,正在作一次全市性文物查核工作。你所在的這個地方,八百多年前是南宋皇宮所在地。
那位士兵聽了,茫然不知所措,向領導作了匯報,一位軍官出來接待。
對方索要證件,林拿出了自己的證件以及文物普查隊員的介紹信。
軍官仔細檢驗了證件與介紹信,然后,客氣地邀請他進去,說道,我們確實不太清楚這個區(qū)域的歷史狀況,還要請老師為大家上上課。
回校后,林將鳳凰山南宋皇宮的來龍去脈,整理成文字,如約到軍區(qū)為大家上了一次課。由此,警衛(wèi)部隊的官兵不僅了解了此地塊的歷史面貌,也與林正秋個人建立了相當友誼,為他以及他的學生后續(xù)的勘察活動提供了不少方便與幫助。
林正秋又到湖畔丁家山考察,均得到軍區(qū)戰(zhàn)士提供的便利。那個地方為西湖西部的一個半島,人稱“湖上小孤山”,時有杭州“湖山最勝處”之說。清代浙江總督李衛(wèi)在此開辟山徑,栽桃柳花木,成就了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的“蕉石鳴琴”(注3)。
民國后,康有為(注4)在此居住,環(huán)境幽僻、風景如畫。
康在此潛心寫作,將書齋命名為“一天園”,寓意此地賞景“水天一色”,撰寫了散文《一天園記》,備述湖上園林勝跡,當然,不乏溢美之詞。
接下來,林正秋又跑到湖畔凈慈寺前面的雷峰山上,勘察雷峰塔遺址。這些勘查活動,均得到了軍區(qū)官兵的大力協(xié)助(詳見本書第十四章“雷峰塔恢復”)。
皇城探索論文
林正秋從教學地方史與研究古籍開始,一直到實地勘查,周密分析,對湖畔的歷史文化遺存,了如指掌,由此,為后來的鳳凰山故宮遺址保護性規(guī)劃與雷峰塔的恢復不僅提出設想,還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與此同時,也形成了那里的重建與恢復建設初步輪廓。
在確鑿史料與現(xiàn)狀基礎上,洋洋大觀地寫出了九十余萬字論文《南宋皇城探索,兼補訂〈宋史〉》(刊載在一九八二年《中國地方史志》雜志第二期上)。他的那次對西湖周邊景點以及南宋故宮的研究,成為史上第一次針對方圓九里的宋宮皇城中數(shù)十個宮殿分門別類進行詳實考述的人,為后續(xù)皇城開發(fā)提供了確鑿史料(詳見第十二章“宮苑調(diào)查研究”)。
注1,1966年6月1日,人民日報社論《橫掃一切牛鬼蛇神》,提出“破除幾千年來一切剝削階級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口號,稱“破四舊”。后來文革《十六條》明確規(guī)定“破四舊”、“立四新”是文革的重要目標。
注2,鄭云山(1937-2008),杭州人,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畢業(yè)。1973年調(diào)杭州大學歷史系任教,著有《秋謹》(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等。
注3,蕉石鳴琴,丁家山是南高峰支脈,三面臨湖,與白堤隔湖遙遙相對,又稱湖上小孤山。清雍正九年(1731),李衛(wèi)在此開辟山道二百級,沿途遍種桃花。山頂俯瞰西湖景色,水天一碧,故又名“一天山”。蕉石鳴琴在丁家山東北麓,那里有一石壁,高三米許,壁前立一條石,狀若蕉葉屏風,稱為“蕉屏”。屏后有石床、石桌、石幾,系清雍正年間(1723-1735)浙江總督李衛(wèi)常在此彈琴,琴聲繞石,音韻清越,故稱“蕉石鳴琴”。此地今為杭州西湖國賓館,環(huán)境優(yōu)美,建筑精巧,陳設典雅冠居西湖第一名園(摘自網(wǎng)絡)。
注4,康有為(1858-1927),思想家、政治家,廣東南??h人,人稱康南海。1895年上萬言書,史稱《公車上書》,創(chuàng)辦《中外紀聞》報組織強學會。1898年,組織保國會,主編《不忍》雜志。戊戌變法失敗后,流亡海外,民國初回國。主張“君主立憲”政體,著有《新學偽經(jīng)考》等(摘自網(wǎng)絡)。
發(fā)表的評論審核通過后會在評論區(qū)顯示哦~ 可在個人主頁查看書評的審核情況~